抒发森林Wiki

对国内性别问题的看法

· G#156972

随手写来,逻辑散乱,如有冒犯,我先放一个 QAQ 仅作抛砖引玉,期待洞友们指正。

目前国内的性别问题(女性权益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问题,二是个案问题。

在社会舆论中,往往是个案问题引起极大的声浪,而结构性问题面临着无人发声(或者声音极小)的情况,虽然这两种问题分别列出,但这两者之间潜存有一种表里的呼应关系: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的性别群体间矛盾无法得到疏解,进而形成的内在冲动通过个案问题中对弱势女性的同情关注发泄出来,并由此形成了结构问题和个案问题在社会舆论中的不同表现。

结构问题不仅指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结构,就最广泛的群体而言,主要是文化意识结构问题。中国的性别意识自五四解放以来,进入新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社会意识,随后,女性权益事业进入了一个停滞发展期。一项事业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完成的,此时受教育普及水平的限制(直到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即专本以上学历的人口不到15%,再考虑到我国的中学的填鸭式教育,很难保证学生在这一时期能够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国内的封建残留思想还在广大的群众中未被完全清除,新旧思想群体之间的交替远远未能达成,但随着高等教育的群体数量的不断增长,性别平权要求的意识和不平权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性别问题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舆论声浪,离不开性别意识在互联网舆论场中的开辟,基于结构问题所产生的发声群体很快吸引了广泛的受众,这些开辟者的初心已不可考,但就后来的结果看来,这个群体既未诉求相应的社会变化,又没有提出改善结构问题的方案,新的舆论场被流量玩家占领。流量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基于结构问题产生的群体最终通过个案问题发出声音,于是基本的道德感和存在性别因素的恶性事件相结合的很容易形成一种无有效诉求的激情式群怒,巨大的发声群体很快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并形成信息茧房。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相对的螺旋和茧房,这个动因也十分复杂,不再赘述。

每当出现类似的恶性事件,关于性别因素便在螺旋中被放大,形成浪潮式的起落,实现了情绪的发泄,然后得到暂时的休整,但浪潮般的起落并不意味着这无意义,由于我国的政治发声渠道闭塞,相关反应机制不完善,网络声浪几乎取代了游行、示威的现实功能,也正如游行、示威的意义,即改变现状的诉求,若不能得以满足,也许终会产生现实世界的行动。

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仍是第一位的,但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导致蛋糕分配问题愈发重要,根本上的阶级矛盾愈发模糊却又愈发清晰,在这些生存和发展问题面前,也许文化意识的分裂斗争并不太重要,但现在它有存在的必要(对于政府而言)。 在道德和法律还未失效之前,现实世界中存在一群保持愤怒青年不失为一种活力。